熒光增白劑的增白原理
一、增白原理
大量的有機材料,天然的或人造的紡織品或其他的物質如紙料等,看起來並不白,通常它們吸收的藍紫光(400~480mm)比黃光要
多些,所以它們或多或少地表現出微黃色。
熒光增白劑通過某種方法上染到有一定白度的基質(如紡織品塑料、紙張、洗滌劑等)上,這種基質在日光(或含有足夠紫外光的光源)的照射下,反射可見光,同時基質上熒光增白劑的分子吸收了日光中和它所具有的特征頻率相一致的肉眼看不見的紫外光(約340380mm)的能量,然後在藍紫色(約410~460nm)的可見光區以極明亮、艷麗的熒光形式發射出來。這種藍紫色熒光與基質上的微黃色光混合(黃為藍紫色的補色)得到白光,而具有增白效果。由於被熒光增白劑增白的基質反射可見光的能力增強,因而基質的白度和亮度增加了,使被增白的基質看上去具有潔白、悅目、明亮的感覺。由此也可知熒光增白劑的增白是光學上的補色增亮。
由於熒光增白劑熒光的產生因紫外光而來,所以照射光源的紫外光含量對熒光增白劑的熒光強度和增白效果就有影響,如果照射光中紫外光含量高,其增白效果就特別顯著;而在紫外光含量低或沒有紫外光的光源下,增白效果很小或根本看不出增白作用。
熒光增白劑增白與化學漂白及上藍加白的比較
天然纖維、化學纖維織物經過精練以後,絕大部分天然或人為的雜質已經去除,紡織品的白度已能滿足一般的加工要求,但仍帶有微黃色。要消除這一微黃色,滿足某種更高的白度要求,通常採用以下三種方法:化學漂白、上藍加白和熒光增白劑增白
1.化學漂白
化學漂白是利用氧化劑或還原劑破坏(除去)紡織品等基質上色素的發色體系,達到消色、提高白度的目的,使紡織品等基質看起來更白。由於氧化劑或還原劑的氧化或還原作用,除了色素會遭到破坏外,對紡織品等基質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如強度下降等。
2.上藍如白
傳統的上藍是使用一種藍色的無機顏料或有機染料作為上藍劑處理紡織品等基質,吸收光譜中的黃光,反射較多的藍光,而藍色光給我們的眼睛一個較白的感覺。但因補償的藍色染料或顏料本身也吸收一部分可見光,反射光的總量比沒上藍的基質要小,所以被增白基質的亮度變小,看起來無光或灰暗。
3.熒光增白劑增白
由熒光增白劑的增白原理可知,熒光增白劑的增白是光學上的補色、增亮,所以不會對被增白基質造成損傷,是目前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提高基質白度的方法。
很顯然,以上幾種方法彼此不同,但其目的都是為了使略帶黃色的紡織品等基質變白;彼此之間又有聯繫,熒光增白劑的增白不能代替化學漂白,含有色素的紡織品等基質如果不經過化學漂白就用熒光增白劑處理,也不會得到理想的增白效果。同樣不經漂白的紡織品等基質,直接進行上藍處理也不會獲得好的增白效果。
所示是在日光照射下經漂白、上藍或熒光增白劑處理的棉織物上的反射率比較。
